我院张睿教授在美国地质学会会刊《GSA Bulletin》上发表论文
时间: 2025-04-11 作者: 浏览次数: 139


近日,浙江师范大学盛大游戏平台APP下载(我院)张睿教授以共同通讯作者身份,与西北大学和阿尔伯塔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在国际地学领域1Top期刊——美国地质学会会刊《GSA Bulletin》上发表了题为“Paleomagnetic evidence for 50 m.y. of tectonic rotations in the Junggar block driven by far-field effects of the India-Eurasia collision”(准噶尔地块五千万年构造旋转的古地磁证据: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远程效应驱动)的重要研究论文。

该研究系统采集了准噶尔地块北部额尔齐斯构造带的晚新生代沉积岩样品,并通过逐步热退磁实验,成功分离出了高温特征剩磁成分。研究团队利用先进的古地磁分析方法,详细确定了约4517百万年前的七个关键时期的古地磁场方向。研究首次定量揭示了准噶尔地块北部在新生代经历了显著的逆时针构造旋转(18.8° ± 11.4°),明确了旋转的具体时限,填补了该地区旋转构造历史定量研究的空白。

进一步的综合分析表明,这种构造旋转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产生的远场应力密切相关。印度-欧亚碰撞自古新世以来引发了亚洲大陆内部广泛的构造活动,影响波及至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等广阔区域。研究指出,额尔齐斯断裂带在新生代表现出了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正是这种左旋走滑运动局部控制了区域的逆时针旋转。这项成果为深入理解亚洲腹地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证据,不仅揭示了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细节,且为理解大陆碰撞的远程构造效应提供了重要证据和理论基础。


1. 中国境内的准噶尔地块及其周边地区



2.A–B)中亚地区新生代古地磁构造旋转记录。深蓝色和浅蓝色箭头分别代表了65–30百万年前(A)和25–5百万年前(B)的旋转情况,红色箭头表示研究区域内估算的旋转情况。图中缩写含义见原文注释。